活動
課程成績的評量標準。

一、成績構成比率

土地法與相關稅法 — 成績評量方式

一、成績構成比率

評量項目 比率 說明
教材瀏覽紀錄 10% 依線上學習平台數據,統計教材瀏覽時間、瀏覽次數,確保學生具備基本自學時數。
參與上課紀錄 15% 包含課堂出席、學習歷程紀錄與互動回饋,重視學生參與學習的持續性。
議題討論與發言 15% 包含線上討論區發言、課堂議題討論及小組參與,評分依據為參與度、觀點深度與互動合作。
作業繳交 20% 包含案例分析、法條摘要、稅額計算練習等,依正確性、完整性與分析能力評分。
測驗成績(含期中考與期末考) 40% 期中考(15%):檢核前半學期基本概念與制度;期末考(25%):強調整體知識統整與實務應用能力。

二、評量標準說明

  1. 教材瀏覽紀錄

    • 平台會記錄瀏覽時間與次數,達到規定時數與頻率者可獲滿分;若明顯不足則按比例計分。

  2. 參與上課紀錄

    • 出席、點名、即時回饋與隨堂測驗均納入,強調學習態度與持續參與。

  3. 議題討論與發言

    • 課堂討論(如土地政策、居住正義、稅制改革案例)。

    • 線上討論區至少需參與發言(建設性意見或回覆同學)。

    • 評分依據:參與度(40%)、觀點深度(40%)、互動合作(20%)。

  4. 作業繳交

    • 評分依據:正確性(40%)、完整性(30%)、分析應用(20%)、格式(10%)。

    • 逾期依規定扣分,無故未交視同零分。

  5. 測驗成績

    • 期中考(15%):以選擇、簡答與簡單案例題為主。

    • 期末考(25%):以申論題、計算題與整合案例分析為主。


三、補充規定

  • 出缺席規定:缺課達全學期 1/3(含)以上者,不得取得學期成績。

  • 線上平台追蹤:教材瀏覽紀錄與討論發言由平台自動記錄,不得代操作。

  • 加分機制:針對當期重大土地政策或稅制變革提出分析報告,可獲加分(最高 3 分)。

   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
二、評量標準說明

  1. 期中、期末考試

    • 70 分以上:能完整理解並應用法規規範,具分析與解釋能力。

    • 60–69 分:能掌握基本概念,應用尚有不足。

    • 未達 60 分:對法規認知零散,缺乏完整架構。

  2. 作業與案例分析

    • 評分依據:正確性(40%)、完整性(30%)、創意思考與應用(20%)、格式規範(10%)。

    • 鼓勵學生結合實務案例(如近期新聞或實際交易糾紛),展現課程應用力。

  3. 學習歷程紀錄

    • 包含課堂出席、發言參與、小組討論、即時回饋與簡短心得。

    • 強調過程評量,以養成學生主動學習與專業態度。


三、補充規定

  • 出缺席規定:缺課達全學期 1/3(含)以上者,不得取得學期成績。

  • 遲交作業:未經請假或說明理由者,逾期一週內繳交扣總分 30%,超過一週不予受理。

  • 加分機制:若學生能針對課程內容提出具體延伸案例(如土地政策新制、稅務新聞分析),可獲額外加分(最多 3 分)。